优质教育基金研究计划 探讨特殊教育需要学童之行为模式、情意及社交技巧
香港教育大学(教大)联同救世军石湖学校今日(5月27日)举行发布会,分享「分析有特殊学习需要学生之行为问题模式,协助有特殊学习需要学生改善及提升其情意及社交表达技巧」研究计划的成果,吸引超过200名关心特殊教育的人士参加。
在优质教育基金支持下,救世军石湖学校2016年邀请了教大莫慕贞教授及何福全博士共同开展研究,以问卷调查、实作验证、访谈及个案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人员用三年时间,翻查了学校过去七至八年,69名有特殊需要学童曾出现的355个案例,了解他们最常出现的行为问题、成因及有效解决方法。
除救世军石湖学校外,参与是次研究的尚包括中华基督教基顺学校、才俊学校、香港正觉莲社佛教普光学校、匡智屯门晨岗学校及匡智张玉琼晨辉学校。
研究发现,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童出现行为问题,大多数和「要求被拒不被满足」(约25%)有关,这包括心理欲望(10.85%)、喜好/习惯(9.58%)或生理欲望(如饥饿、如厕)(3.8%)未能得到满足;此外,当学童受刺激或被指责时(约10.85%),都容易出现情绪行为问题。他们大多数会透过「不听指示」(约33%)、「大叫」(约17.6%)和「伤害他人」(16.02%)来宣泄情绪;而「哭泣」和「伤害自己」亦有约7%。
研究又发现受访学校普遍会以「纪录册」的方式,将学生的行为模式记录下来,以便作出检讨及改善,而且具一定成效。然而,研究亦发现学校透过「奖励计划/口头赞赏」以及「有意义的活动」亦能有效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但学校较少采用。
教大心理系评估与评鉴讲座教授及评估研究中心总监莫慕贞教授表示:「情意及社交发展对于学童的身心健康、学习表现、人格塑造及社会适应等皆有深远影响。同时,情意及社交发展对有特殊学习需要学童的整个学习生涯和生活质素担当重要角色。因此,今次研究对了解有特殊学习需要学童的行为模式饶有意义。」
莫教授建议,学校可以考虑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童,多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担任一些岗位;此外,多以口头赞赏肯定他们,亦会有助提升这些学童的自信,减少行为问题的出现。